产品搜索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3-19 11:03:08    文字:【】【】【
  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英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随后美国、韩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相续确立了“创意产业”、“文化立国”、“设计韩国”等概念。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都非常重视:美国重视设计教育,通过法律政策鼓励各州、各企业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设计人才的设计积极性;韩国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促进法》鼓励教育、文化、娱乐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日本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动漫产业已经以年营业额230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芬兰政府于 1997年,集合学术界、艺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的教育、文化、经贸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同组建了“文化产业委员会”,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政策支持。海南热气球租赁
  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台湾。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的重要文件之中。中国创意产业在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建立起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以此为龙头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但因起步较晚,与纽约、伦敦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国际创意中心相比,市场尚未成熟、需求关系也不稳定,尤其是创意人才比较稀缺。而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设计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创意人才的紧迫使命。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创意人才需求的缺口,首要通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得以解决。
  二、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型”设计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设计教育一直喊着注重“设计创意”的开发与培养,但效果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设计教学中对学生的价值观缺乏正确引导。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生存的质量、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意才有“立身之本”。大学时代是学生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教师本身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传道授业解惑。其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乃至影响到学生主观意识的形成。目前,国内很多教师在这一部分做得相对较少,常常以完成课堂授课为目标,忽略了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缺少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化培养。学生自身主体思想缺乏导向性,谈何设计创意。
  其次,艺术设计教育机制比较程式化。中国的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深受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纵观目前高校的设计教育现状,仍然存在着“重实践轻研究”、“重设计技能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各高校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趋同现象,培养模式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最终导致学生缺失个性和独特性。
  再次,设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化。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注重“灌输”、注重演示、程序化教学等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其结果是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挥,导致设计作品缺乏创意。
  三、“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关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培养
  (1)、注重创意与生活情趣的优化。学生创意缺乏的表现常常是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做起。在课程中设置轻松、愉悦的游戏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愉快地参与,并找到自己就是主体的定位。在游戏中了解学生缺乏创意的主观因素,并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自信、诚信、自强、毅力、尊重、合作等创新型设计人才基本具备的素养。学生这些优良的品质将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创意训练的发挥。
  (2)、注重创意与学习兴趣的优化。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会有创新的自觉性,灵感与创新便无从谈起,也不能够挖掘和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来。因此,设计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兴趣为导向,将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灌汤式教育的模式。例如,在《室内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品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就很乐于去创作,创新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3)、注重创意与发散思维的优化。发散思维包括跨专业涉猎的横向思维和本专业深度钻研的纵向思维,从一个知识点向知识网络发散思考,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实现预设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深挖,启发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多思路、多方式的习惯,采用转化、变换、迁移、构造、变形、组合、分解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实现设计水平的提高。
  2、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创意的灵感源于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并通过设计者的构思与再创造,最后将其反馈到生活中。那么,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光。美应该是理性的知识结构与感性的人文想象的统一。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并重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做到了相辅相成。
  (1)、重视人文通识教育。《大学》开篇论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尤其是艺术设计学生,不仅需要崇高而丰富的感情,还需要融合这种感情和思维能力于一体的纯洁的精神世界。基于此,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在艺术设计教学大纲中要设置学生人文必修课,注重以文学、传统美学、传统艺术三者融合为基础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意思维提供理论依据,丰富学生的理性思维,充实学生的感性思维,使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和谐统一。   (2)、建立人文素养培育导师机制。设计作品的独创性和趋异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设计教育的课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单一性的设计辅导,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而这与当前大班化的教学模式是相矛盾的。建议针对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文素养培育导师机制,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课下可定期组织沙龙或者头脑风暴,增加思想碰撞,锻炼创新思维。
  3、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专业实践
  (1)、注重创意与设计技能的优化。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创意与专业技能同步来实现。除了在课程专题设计训练中加强两者的优化之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式教学,并邀请设计企业老总每周进课堂。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巩固学生设计技能的表达与实现,让学生的创意与设计技能在项目操作中融会贯通。
  (2)、注重创意与设计实践的优化。在校企合作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安排学生去设计企业(公司)参与一些设计项目。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让学生了解设计创意的来源和依据。最终为其在进行其他设计项目时,如何开启创意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提供借鉴的依据。
  (3)、注重创意与设计发展的优化。结合当前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营造创造氛围。可以参照创意产业园的孵化模式,建立“创意园区”,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意平台,同时提供项目推荐、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培训等服务。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和技术支撑,使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发展紧密接轨。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支持生态的“低碳产业”以及美化生活的“意趣产业”,继续以迅猛势态多元化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设计创意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换言之,其对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相互相成、互相推动与发展。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的时间内都是创意产业关注的焦点,关注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将对于助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2 海南热气球租赁